您好 , 欢迎光临水产商务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前沿  >  正文
我国海洋学家利用卫星标志技术保护金枪鱼
2014/8/22 15:40:08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

 

  金枪鱼体内植入卫星锚标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2014年6月,南海南沙海域,风和日丽。东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衡,从囊网中放出一条他们用灯光罩网方式刚刚捕获的黄鳍金枪鱼。这条体长1米多、重达25公斤的大家伙在甲板上活蹦乱跳,它的背鳍和臀鳍呈现黄色,腹部是银灰色。另一位科研人员吴祖立用一支60厘米长的专用注射器,对准了鱼背鳍后的部位,熟练地把锚标刺进了鱼体内约4厘米深的位置。接着,张衡在鱼的伤口处涂抹了一层消炎药膏,以防发炎。随即,大家又合力将这只黄鳍金枪鱼放归大海。整个操作过程不超过两分钟。
  
  这是记者跟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进行金枪鱼标志放流工作时看到的场景。
  
  此次实施的黄鳍金枪鱼卫星标志实验研究,属于东海、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承担的“南海外海捕捞技术与新资源开发”项目,这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年至2017年,课题组将开展南海外海黄鳍金枪鱼等大洋性渔业资源评估,掌握黄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性和渔场分布情况,并通过新型高效捕捞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形成南海金枪鱼类年产量超2000吨的大洋性渔业开发产业体系。
  
  接来下的3个月甚至1年,这条被标识的金枪鱼将游行数千公里,它或许会穿越太平洋,或许又会从太平洋回到南海海域。无论它游到哪里,植入它体内的锚标都会通过卫星系统,将它的洄游路径以及所测得的海洋环境参数等信息一一传出。
  
  东海水产研究所遥感室主任樊伟说:“近些年,由于南海周边一些国家对过幼、过小金枪鱼的过度捕捞,特别是对蓝鳍金枪鱼的滥捕,造成在23种商业捕捞的金枪鱼中,有9种金枪鱼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十多年来,中、美等国的海洋与渔业研究机构运用卫星标志技术,开展金枪鱼标志放流和洄游分布卫星示踪试验,有针对性地引导渔业捕捞作业,以防造成对过幼或濒危金枪鱼种群的误捕。”无疑,在金枪鱼的合理捕捞与保护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探测金枪鱼的洄游规律
  
  为了摸清金枪鱼的洄游规律,东海水产研究所在国内率先掌握了分离式卫星标志放流技术,2004年7月至9月首次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进行金枪鱼标志放流试验,初步掌握了放流的操作技术要领。之后的10年间,该研究所持续对标志方法进行改进,重新设计和优化了锚标和鱼体连接装置,发明了防止提前“脱标”和提高标志成功率的方法。改进后的标志成功率比以前提高了10%,标志时间提高了10倍,获得了一项“一种鱼类标志的锚标装置”的国内实用新型专利。
  
  那么,何为“脱标”?卫星标志又是如何探测金枪鱼的洄游规律的?
  
  张衡说:“在金枪鱼体内植入锚标后,与锚标连接的卫星装置是拖在鱼体体外的。如果卫星探测到鱼体在海底静止6个小时以上,就会辨别认为鱼体已经死亡。此时,卫星装置就会自动脱离鱼体,浮到海面,这就是所谓的‘脱标’。同时,过境的Argos卫星,将自动接收锚标装置的所有信息数据,传输到地面站。我们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了解金枪鱼的洄游路径、生活习惯、种群空间、产卵繁殖等情况,并且推断出其洄游路径与海流的某种关联。”
  
  2010年,东海水产研究所在中西太平洋对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进行标志放流实验时发现,标志后的金枪鱼容易死亡。而目标鱼体的死亡时间是决定卫星记录时间的重要因素。卫星记录时间越长,越能更好地研究金枪鱼的洄游规律。
  
  于是,项目组赴夏威夷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对分离式卫星标志的生产过程、结构构造、数据处理分析等进行考察学习。回国后,他们研究改进了鱼体固定装置的外形和连接方法,锚标由原来的4厘米长缩短为3.3厘米,重量也由2克减为0.85克。
  
  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的实验,对于我国金枪鱼卫星标志放流具有里程碑意义。其间,项目组与台湾海洋大学合作,在台湾岛南部海域进行了29尾黄鳍金枪鱼和2尾大眼金枪鱼的标志放流。项目组运用新的标志装置,有效降低了标志物的脱标概率,采用活诱饵鱼手钓金枪鱼的方法,有效提高了鱼体标志后的成活率。其中,编号“33869”的金枪鱼成功标志了90天,这是我国开展该项实验以来的最长标志时间。
  
  张衡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在实验中测绘的一张金枪鱼洄游路径图,即编号“33898”的黄鳍金枪鱼的洄游路径反演图。张衡说,红点是标志放流起始和结束位置,白线是洄游的直线路径,黄色点线是标志上浮后随潮流漂流的路径。这条金枪鱼于2012年2月3日从台湾岛东南部海域放流,于3月18日到达放流结束位置,共洄游了145海里。数据表明,这条金枪鱼主要沿着台湾岛东部海域的黑潮流向洄游。此次实验,掌握了黄鳍金枪鱼的每日最大下潜深度和所处水层的水温、每日的水层分布规律与活动时间,以及黄鳍金枪鱼与温跃层、海流、水温等的密切关系,这些研究成果为更好地了解金枪鱼的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蓝鳍金枪鱼处于“极危”
  
  美国作家保罗?格林伯格曾经伤感地说:“消亡,可能就是蓝鳍金枪鱼的必然宿命。”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也将蓝鳍金枪鱼列为“极危”级别,比大熊猫的“濒危”级别还要高。有资料显示,目前日本捕捞的蓝鳍金枪鱼中,小鱼占到98.8%。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认为,若不改变现时的捕捉速度,蓝鳍金枪鱼必将灭绝。
  
  “惟一能够拯救蓝鳍金枪鱼的方法是禁止捕猎幼鱼,直到它的种群数量恢复正常。”张衡说,“我们可以通过卫星标志放流方法,密切关注金枪鱼的育幼场所位置、生长速率及生长情况,从而指导渔业捕捞作业,以防误捕。”

主办单位:山东省海洋局    技术支撑:烟台直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主域名:chinaaquatic.cn    信息反馈QQ:100807000 100080036

水产商务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鲁ICP备1101661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