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省水产三项工程“乌鳢健康养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中,对其子课题“乌鳢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在建湖县大溪河开发公司进行技术试验,试验面积3.8亩,投放乌鳢鱼种492公斤,4 478尾,收获乌鳢4 739.4公斤,4 308尾,平均个体1.1公斤,亩平产量1 247.2公斤,成活率96.2%,基本未发病,池塘水质及乌鳢质量均达到无公在水产品要求。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厚度不超过10厘米;面积一般2~5亩,水深1.5~2.0米;进排水口用结实的防逃网固牢,池埂高于水面60厘米(可用石棉瓦围起或防逃网拦起),防止乌鳢逃跑。
二、放养前准备
1.清塘消毒 成鱼出塘后,排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整池,并冻晒1~2个月。放养前10天,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干法清塘。
2.栽种水草 4月中下旬,池塘四周浅水区种植苦草、水葫芦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水草生长后的覆盖面积不超过水体总面积的1/5,既可在高温季节降低水温,也可改善水质。
三、鱼种放养
由于野生鱼种规格不整齐,一次性难以放足且质量得不到保证,以放养人工培育乌鳢鱼种为好。二龄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3~4月份,亩放15~20厘米的鱼种1 200~1 600尾;当年鱼种放养时间在6~7月份,亩放10厘米以上的鱼种1 600~2 000尾,鱼种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为了充分利用水体,每亩可搭配6~10尾/公斤花白鲢鱼种(4:1)100~200尾,同时,再搭配大规格银鲫鱼种50~100尾,让其摄食部分残饵,有利于改善水质,提高养殖效益。
四、饵料驯化与投喂
传统方式饲料以野杂鱼为主,容易污染水质,健康养殖必须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饵料。具体方法为:鱼种下塘后,开始以野杂鱼为主,投喂在食台上,7天后,开始逐步驯化摄食颗粒饵料,先用野杂鱼制成鱼糜与颗粒饲料混合后均匀撒在食台上,7~10天后,逐步转成颗粒饲料,15天后完全投喂颗粒饲料。驯化必须坚持定时定点,刚开始驯化一周内,每天投喂3~4次,以后控制在每天1~2次。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5%~8%,根据生长及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
五、水质管理
高密度养殖,由于残饵、排泄物较多,水质易变黑、发臭,影响乌鳢健康生长及质量,还会引起疾病发生。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水质。一是勤换水,养殖前期与后期,每5~7天换水1次,7~9月份,每3~4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厘米左右;二是使用生物制剂,如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吞噬有害细菌;三是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曝气,促进池底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分解,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5cm以上。
六、病害防治
乌鳢抗病力较强,但也要以预防为主,定期用生石灰、强氯精等无公害药物全池泼洒,并交替使用;发病季节,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大蒜素及维生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通过外用内服,可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七、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乌鳢生长、摄食、活动及水质等情况,检查进出水口,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水草管理,防止水草蔓延至整个池塘以及后期水草腐烂污染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