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 欢迎光临水产商务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闻评论  >  正文
湛江珍珠的前世今生
2013/11/26 14:42:10  来源:碧海银沙  作者:

  [题记] 珍珠,别名珠胎,名贵水产品。珍珠乃瓣鳃纲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所分泌形成与贝壳珍珠层相似的固定粒状物。古有“七珍八宝”之说,言粒重七分为珍,八分为宝。珍珠按出产地分为西珠(西欧和地中海一带)、东珠(日本、朝鲜)、南珠(湛江、北海、海南)等。而珍珠贝对其生活水域(养殖海区)的环境条件(如地理、气候、潮汐、海流、底质、水质以及水温、盐度、PH值、生物饵料等)都有较严格的要求,因此,就决定了海水珍珠这一特色产业生产区域的局限性。我国珍珠产业的生产区域也仅限于广东、广西、海南的部分沿海地区(其中产量广东约占70%、广西约占25%、海南约占5%);除此外,在国外,也仅限于日本、澳大利亚、法属波利民西亚、东南亚及南美少数国家和地区拥有海水珍珠养殖的资源。

贝海的插珠楼,摄于南珠第一村徐闻县大井村


湛江产珠,历史古远。《湛江市志》中记载:湛江本地出产享誉为“东珠西珠南珠”之最的“南珠”(珍珠)首次被我国古代封建皇朝定为“国宝”贡品。自汉迄明,采珠不绝于史籍志书中,所产珠为天然珍珠,全部进贡皇帝。另据《广东省志》•《水产志》中记载:历史上广东省出产的珍珠属南珠,在世界上素享盛名。而且从宋代开始肇庆“端砚”、三雷“珍珠”(三雷是雷州府的古称,特指雷州府三县中的北雷遂溪、中雷海康和南雷徐闻)及台山“玉石”就堪称为专门定期上贡朝廷的广东本地三大名产。综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珍珠贯穿着雷州半岛的整个发展历史,珍珠产业历史上曾经是当地的重要产业,一度单独与农业、渔业、贸易、糖业、盐业共同构筑了雷州半岛过去的辉煌时期。

插珠的吊脚楼——徐闻县大井村


从上世纪的50年代开始,在湛江的海康、徐闻、遂溪等地发展人工养殖珍珠,人工培育海水珍珠试验生产成功,开创了中国人工养殖珍珠的历史。1964年珍珠养殖从小规模的试验生产进入成批生产,全省先后建立有东山、澳头、惠东、徐闻、遂溪、陵水、北海、防城、东水等9个国营珍珠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康成为重要的产地。1991年全省产珠6170公斤,其中海康县和徐闻县共产珠4477公斤,占72.56%。当年有大小珍珠养殖场572个,养珠户1292户,养殖珍珠贝2.8亿个,还有孵化育苗场23个,珍珠主产区为海康县和徐闻县,但都基本集中在流沙港内。养殖的珍珠贝主要是马氏珍珠贝和白碟贝(育大型珍珠)。珍珠贝的育苗技术和大型珍珠培育成功,为中国发展养珠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南海水产研究所和有关单位与珍珠场合作,开展白蝶贝育大型珍珠的试验生产,经过8年研究试验,终于在1981年成功地培育出中国第一颗直径19×15.5毫米,重达6克大型珍珠。1982年又培育出直径19×16毫米,重6.85克的第二颗大型珍珠。至1987年共产大型珍珠3000颗,其中最大一颗直径25×30毫米,重15克,价值8700美元。白蝶贝人工培育珍珠技术的成功,荣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2000年起,湛江市先后举办了五届珍珠节,据统计,前五届珍珠节现场销售额达1800多万元,各珍珠公司与国内外客商签约金额达4亿元,成果丰硕。湛江珍珠历史悠久,再加上近几年珍珠节的成功举办,湛江珍珠更是声名远播。
在新的发展时期,湛江珍珠产业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古老的湛江珍珠退却她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现艳丽的光彩。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珍珠,了解珍珠。为湛江当地的珍珠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湛江珍珠养殖的历史和现状。

 

从宋代开始肇庆“端砚”、三雷“珍珠”(三雷是雷州府的古称,特指雷州府三县中的北雷遂溪、中雷海康和南雷徐闻)及台山“玉石”就堪称为专门定期上贡朝廷的广东本地三大名产
一、湛江珍珠的历史和文化
(一)湛江珍珠悠久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珍珠的国家。在4000多年前的《海史•后记》中,就有关于禹帝定珍珠为贡品的记载:“东海鱼须鱼目,南海鱼革玑珍大贝”。我们查阅其他古籍文献如《诗经》、《山海经》、《尔雅》、《周易》等都有海水珍珠的记载。

聚精会神插珠忙——徐闻县大井村一珠棚


而湛江本地产珍珠最早则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早在公元前111年的汉代,从合浦郡的徐闻县至合浦县濒临北部湾就盛产珍珠。当时徐闻县(辖境为整个雷州半岛)和合浦县均属合浦郡,因此两县生产的珍珠统称为“合浦珍珠”。清代屈大均在清康熙中期写成《广东新语》一书中记载:“合浦珠名日南珠”、“南珠自雷、廉至交趾,千里间六池”(意思是南珠产地在徐闻、雷州至合浦县廉州环北部湾一带海域,那里有六个天然产珠池)。关于古合浦郡的治所,依据《大清一统志》“汉置徐闻县,为合浦郡治”,及清道光本《廉州府志》“汉为合浦郡之合浦县,是郡治徐闻,后汉为合浦郡治”。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大部分史学专家也依据《大清一统志》的史料论证“西汉的合浦郡治在徐闻”,并以《后汉书郡国志》的体例,推论《汉书》既然把徐闻列为合浦郡的县首,徐闻即为郡治。另查阅《旧唐书•地理志》中的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遣使自徐闻南入海,得大洲,东西南北方一千里,略以为珠崖、儋耳二郡”。就得知郡治西汉置合浦郡时,郡治在徐闻县,东汉时才移治合浦县。其次是其后的珠崖郡的设立和得名,按《汉书》应劭注:“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由此来看,“珠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故名“珠崖”,珠崖得名其珍奇物产珍珠,而当时珠崖郡的郡治也是设在徐闻县,以此遥领海南。从上得知,至少在2000多年前雷州半岛的本地就已以盛产海水珍珠闻名了,而且雷州半岛的本地珍珠早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已是重要的贸易产品。

 

雷州半岛如一把利剑把浩瀚的南海隔开,这里气候和海洋条件得天独厚。所以产于此地的湛江珍珠以其既浑圆、莹润、皎洁,又玲球雅致、色泽鲜艳、光彩耀目而盛名
由于明朝洪武开元年间(公元1368年),雷州路改为雷州府,合浦郡已在半岛消除。雷州半岛始成名,而合浦在今天是北部湾地区唯一存名的地方。后世人因合浦郡御珠名冠天下,将南珠称为合浦珠,因此也将南珠产地单纯说成合浦县。其实古今盛产贡品御珠的原产地在古合浦郡的雷州半岛地区,也包括广西合浦县,合浦县产珠是其中一小部分。其实在明代以后的很多历史文献中均有雷州半岛出产珍珠的一些记载:如据(明)张瀚:《松窗梦语》(合订本)卷4《商贾纪》,第81页中记“明代雷琼就以出产小珍珠出名,质量甚高,当时京师就有“器具充栋与珍玩盈箱”之景,而“贵极党玉、雷琼珠、滇金、越翠”。十六世纪葡萄牙殖民者托梅•皮雷斯也曾谈到雷琼“那儿有大量小珍珠”。明万历《琼州府志》卷8《海夷》中有记:雷琼地区的珍珠己成东南亚市场中的畅销物品,所以备受海寇青睐。另据(明)胡广等着:《明宪宗实录》卷92“成化七年六月壬庚戊”条中记:其他海寇也常寇掠雷、琼的珠池,如成化七年(1471年)交人驾驶双桅大船到雷、琼二府偷捞珠池。

美丽的珠女——徐闻县大井村


至于珍珠养殖的方法方面,另据1167年出版的宋代庞元英所著的《文昌杂录》中记载了最早的养珠法:“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来玩月华,此经两秋即成珠矣”。这种养殖法与现代的育珠技术是非常相似的。我国古代人工养殖珍珠的技术,是18世纪和19世纪才陆续传人欧洲的。

切裙片——这是徐闻县大井村一位技术人员正在对珍珠螺进行测定


(二)独特的湛江珍珠文化
珍珠母贝的生活环境要有适宜其生态习性,不然,将造至死亡。就马氏珍珠贝来说,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而雷州半岛海区这里除了气候、土壤、水质等等自然条件适合珠母的生长外,还有个独特的地理环境,就是雷州半岛如一把利剑把浩瀚的南海隔开,这里气候和海洋条件得天独厚。所以产于此地的湛江珍珠以其既浑圆、莹润、皎洁,又玲球雅致、色泽鲜艳、光彩耀目而盛名。
而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日久则形成了湛江珍珠的本质,其珍珠文化也沉积了相当厚重。比如位于今湛江市遂溪县西北沿海地区,历史上曾经在此设置过扇沙县(见《遂溪县志•扇沙县置》)。但此一称谓,现在只有在历史文献中才能看得见其行政区域范围也模糊不清,唯独的是被东汉合浦郡太守孟尝称为“海出珠宝”的那片海,以及当地老百姓称为海底的珠母贝还在,并且一同见证一段将近七千年的历史。另据《广东新语》云:“雷州之对乐池,高州石城(今廉江县)之麻水池,旧多产珠”,所产珠称南珠,圆白光莹,小巧玲珑,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美誉。生产方式,乃是潜水捕捞,世谓“采珠”。自汉代起,采珠不绝于史籍志书中。五代十国至宋初均在合浦郡大力生产珍珠,产量前所未有。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宋太祖平岭南,禁民采珠,一度对珍珠资源采取了保护政策。

湛江产珠,历史古远。《湛江市志》中记载:湛江本地出产享誉为“东珠西珠南珠”之最的“南珠”(珍珠)首次被我国古代封建皇朝定为“国宝”贡品。摄于徐闻


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就在雷州府设立机构,“诏令雷州采贡珍珠,并命内使镇守对乐珠池”。可见,当时的湛江珍珠早已成为朝廷指定的贡品。据史料上的记载:其时,朝廷在雷州府置场司,开辟“对乐珠场”(今遂溪县遂城镇西南58公里处的乐民所城,又名珍珠城),专为宋皇采集珍珠。为了防止盗劫,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安陆侯吴杰在此地监建珍珠城池。是时,全靠当地征赋税和“抽丁”建珠城。方圆五十里内,每户抽一丁,无丁户则缴役款;服劳役者雨淋日晒,昼夜不停工,还受棍敲鞭笞,不少人死于非命。珠城建了几年,民怨声载道。朱元璋帝为息民怨,发御旨,表彰珠城的建成。其中有“永乐民安”之句,御史官则取其中“乐民”二字命名珍珠城为“乐民城”。该城三面临海,一面连陆地,方圆约一华里。城外开凿两条护城河。每条宽12米,深5米。城墙周长1000米,高6米,厚4米。砖木结构,四方各设一门。昔日镇守官衙遗址尚依稀可见。1972年堵海取石,大部分城墙已毁,仅存西门。
据旧《遂溪县志》载,珍珠城建成后,明皇朝规定每年贡珠一斗。如不交足,追究镇守官之责;守城兵员300人,以宫廷太监为守官。另据《雷州府志》载,自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诏采珠至万历三十四年(1609年)第一次罢免采珠止,近二百年间,大的官逼民反事件发生两次:正德五年(1510年),因守珠池太监牛荣恃势横征苛敛、以饱私囊、残害百姓,引发了珠民的反抗;正德十四年(1519年),守珠池太监赵兰比牛荣更凶横,杀良民诬知府,激发了珠民再次反抗。乐民珍珠城自宋开宝年间至清道光年间最后废弃止,除时而因滥采而无珠可采外,断断续续被驱使为历代皇帝采珠约900年。旧《遂溪县志》中的《采珠谣》就是人民对“采珠”的血泪控诉。从《明史》所载两广巡抚林富疏请明皇罢免采珠的奏章,也可见采珠为害之一斑:“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五十余人,得珠仅八十两,天下谓以人易珠,恐今日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湛江人工养殖珍珠历史悠久,这是徐闻县大井村一珠农将珠核植入贝腹


湛江,是由于自古盛产珍珠而闻名,从录载历史文化来看,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使得湛江珍珠拥有当地其他产品不可替代的人文品牌效。对此,应该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让人人都了解珍珠,维护珍珠,以湛江地区盛产珍珠而自豪。
二、湛江人工养殖珍珠的试验及其成就
(一)发展概况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广东水产馆时说:“旧社会劳人辛辛苦苦采珠进贡皇帝,现在我们植珠为了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发出指示,“要把南珠搞上去,要把千百年自然捕珠改为人工养殖。”是年,遂溪县江洪港办起3间群众珍珠养殖场,湛江市珍珠养殖业由此发端。1960年有马氏珠母贝8000个,1961年全部停办。

珍珠贯穿着雷州半岛的整个发展历史,珍珠产业历史上曾经是当地的重要产业,一度单独与农业、渔业、贸易、糖业、盐业共同构筑了雷州半岛过去的辉煌时期


1965年11月,中共湛江地委书记孟宪德、湛江水产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著名的育珠专家熊大仁教授率地区水产局技术员全面考察雷州半岛沿海,认定雷州半岛南部的流沙湾一带养殖珍珠条件非常独优,可与日本三重县媲美,设想把流沙湾办成中国的“珍珠城”。珍珠养殖再次兴起。1966年相继办起湛江地区流沙湾珍珠场(即徐闻珍珠场)、徐闻县迈陈公社珍珠场、徐闻县外罗公社珍珠场、国营遂溪县石角珍珠场、海康县流沙大队珍珠场等5间珍珠场等大型珍珠场。1967年春,湛江地区流沙湾珍珠场(即徐闻珍珠场)第一次插核育珠,正式开始本市人工养珠历史。7月,马氏珍珠贝人工育苗首次在湛江地区流沙湾珍珠场(徐闻珍珠场)试验成功,奠定了珍珠工厂化育苗的基石,为发展珍珠养殖起了积极作用。但时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兴的珍珠养殖业面临厄运。1968年春,石角珍珠场并入徐闻县的流沙湾珍珠场,1969年徐闻县外罗公社珍珠场甚至把全部珠贝抛进大海,人员解散,其后更多的场则是名存实亡。
进入70年代,珍珠养殖有所恢复发展。1970年今湛江市辖境有珍珠场8间,珍珠产量55公斤。1971年中共湛江地委发出一定要把珍珠养殖搞上去的指示,11月26~30日,地区农林水战线、地区外贸局联合在霞山召开全区珍珠养殖生产座谈会,认真总结珍珠养殖经验教训,并组织制订实施珍珠发展规划,为珍珠生产带来了转机。是年,今湛江市辖境珍珠场发展到15间,从业人员600余人,拥有珍珠贝800余万只,产珠70公斤。其间,海康县还创办了首间淡水珍珠养殖场,开始了淡水珠的生产。1972年5月,国家贷款80万元资助湛地区珍珠生产,全地区新建孵化池300立方米,购买大水缸1000余口,修建插核室500多平方米,扩建养殖场地200多亩,以及购置、增添了一批拖贝网具、贮水池、饵料池。珍珠养殖进入有史以来第一个高峰期。到年底止,今湛江市辖境当时除廉江县外,各县(区)均办有珍珠场,珍珠场迅速发展到52间,从业人员1265人,拥有珍珠贝1198.7万只(其中育珠贝40.9万只),当年插贝28万多只,珍珠产量66公斤多。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海康县,珍珠场由上年的6间增至24间,从业人员660人,拥贝近860万只,成为湛江市珍珠养殖的重点县。1973年后,珍珠养殖科研活动甚为活跃,在珠贝孵化、培育、插核、饵料培育、病虫害防治、缩短育珠周期等方面有所突破,对生产有很大促进。但终因养殖场地老化,防风、防洪设施简陋,疾病蔓延,寒潮冻害,及珍珠统得过死(历为外贸部门经营),价格偏低,又没有外汇分成,入不敷出,资金困难等因素影响,珍珠生产开始出现停滞、倒退现象,部分场因灾垮台,多数场则面临窘境,难以支撑。1976年11月15日统计,今湛江市辖境珍珠场仅存31间,从业人员772人,拥贝800万只,珍珠产量21.7公斤。1978年,珍珠场再次减至22间。

珍珠,别名珠胎,名贵水产品。这是徐闻县一家珍珠加工场内加工的珍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珍珠生产逐步恢复。1980年,海康县北和公社8户农民共16人,自筹资金7000元,办起首间联户(俗称联合体)珍珠场——静海珍珠场,有珍珠贝44.5万只,其中育珠贝6000只,1981年收入3800元,鼓舞了广大群众积极性。此后,在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指引下,珍珠养殖专业户、联合体相继出现,珍珠场(组)遍布沿海各地,群众性养珠渐成高潮,迎来了珍珠生产的第二次高峰期。1984年,全市珍珠场恢复到32间,拥贝1100万只,珍珠产量104.5公斤,约占全省的46.4%。1985年珍珠产量达114公斤,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其后,珍珠产量持续大幅度增长,珍珠及其副产品的加工业也相应发展起来。1988年珍珠产量突破1吨,1989年突破2吨。1990年,全市珍珠场(组)发展到989间,有2000多户5000多个劳力从事养珠;拥有大小贝4.5亿多只,珍珠产量2916公斤,占全国海产珍珠的四分之三;拥有珠核厂2间,珍珠项链、耳环加工厂54间,珍珠壳粉加工厂56间。初步形成了配套成龙的规模珍珠产业。
(二)种苗生产
1966年前,珍珠养殖所需贝源,全部是用船只从合浦营盘至白龙港一带海域拖捞。1967年春,湛江地区流沙港珍珠场建育苗池4个10立方米。是年7月,技术员张渐佳等人组成的科研组,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金启增和湛江地区水产局陈杏明、黎绍祯等人的帮助下,开展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试验并获得成功,孵化出苗率2%,育出贝苗230万只,首开湛江珍珠育苗先河,尔后该技术总结推广,各养殖单位纷纷利用水缸等器皿,因陋就简孵化贝苗颇有成效,解决了部分贝源。1969~1971年,海康县北和公社境庄大队珍珠场在省农林水战线科技服务站水产队(即南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指导下,利用人工加温方法,进行马氏珠母贝冬季人工育苗(又称早春育苗)试验成功,1971年育出贝苗150万只,占该场年育苗量的三分之二。不久,该技术在一些重点场推广,使湛江市马氏珠母贝育苗季节从春季提前到冬季,增加了种苗生产时间和产量,拓宽了种苗生产途径。1972年,全市较大型的珍珠场基本掌握人工孵化整套技术,实现种苗自给,并开始成为种苗供应者。全市珍珠贝源逐步从采捞天然贝为主发展到人工培育为主。1974~1976年,海康县流沙大队珍珠场在省水产研究所(即南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室科研人员协作下,进行以白蝶贝为父本、马氏珠母贝为母本的杂交育种试验,获得成功。1974年育出杂种一代个体1260只。1975年育出1万只,并用1974年第一代杂种贝与马氏珠母贝再次杂交,获杂种二代个体3万余只,1976年获杂种二代个体130余万只。杂交世代较马氏珠母贝具有生长快、附着快、生活力强、早熟等优势。该试验的成功,使湛江市珍珠贝品种从1个发展到2个。

珍珠乃瓣鳃纲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所分泌形成与贝壳珍珠层相似的固定粒状物。这是人工珍珠生产的一道工序——刮螺裙


1977年以后,人工孵化技术已广为流传,珍珠贝苗全部来自人工种苗。除新办场外,各养殖单位基本是自繁自养,主要品种仍以马氏珠母贝为主,一直沿用至今。1990年,全市拥有珍珠贝苗孵化育苗场20个,育苗水体3116立方米,年育苗能力4亿多只。
(三)生产技术
珍珠养殖生产流程主要分有孵化育苗(或拖捞贝苗)、小贝育成、中贝育成、大贝育成、插核、育珠贝管理、收珠等7道工序。
(四)病害防治
中、大贝和育珠贝在育成过程中,常有多毛虫类生物(贼贝才女虫)附着贝壳,分泌一种生物酸腐蚀贝壳穿孔变黑,致闭壳肌受损而死亡,平均死亡率高达60%以上,俗称黑心肝病,是马氏珍珠贝病害中危害最大的一种世界性流行病。1973年后,该病大肆流行,严重威胁珍珠生产。1974年春,湛江地区流沙湾珍珠场(徐闻珍珠场)科研人员,在南海海洋研究所吴伯堂、谢玉坎、姜卫国等技术人员帮助下,开展对该病防治研究,经筛选、鉴定,用22~25波美度的饱和盐水(水温30℃以内)处理后,可使病贝中的93%~100%的多毛虫体致死,挽救75%的病贝免于死亡。同年夏季投入生产应用,杀虫效果达81%以上,基本控制了该病蔓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日本之后,第二个能成功控制医治该病的国家。
(五) 对我国珍珠产业有突出贡献的人士
1、熊大仁:中国现代人工珍珠养殖的创始人
熊大仁,江西南昌人。1931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35赴日本留学,经推荐免试进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动物系为研究生。1938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熊大仁义愤填膺,毅然终止学习回国。他回国后,受聘任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讲师。1941年受聘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生物系教授。翌年,发表《浮游生物通论》。1955年,被选为中国动物学会广东省分会理事长。1956年,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出版。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建校,被委任为该校水产系主任。1958年,熊大仁参考日本的有关资料,编写成《珍珠的养殖》一书出版。该书从珍珠贝的生态、珍珠的成因、到珍珠养殖作业各个工序的操作技术要求,都作了系统而详尽的论述,是国内第一本关于珍珠养殖的专著。而人工培育珍珠,要先造出珍珠核,再把它插进到珍珠的适当部位上。熊和技术员、工人一起,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突破了技术难关。1960年,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终于在北海珍珠养殖场成功地培育出中国第一批海水人工有核珍珠。由此,熊大仁成为中国现代人工珍珠养殖的创始人之一。

振兴湛江珍珠从徐闻县开始,这是徐闻县流沙湾畔的南珠基地规划图,即将动工兴建


1975年至1978年,他先后发表《马氏珠母贝的死贝问题及其对策》、《珍珠的质量和影响质量的因素》、《环境条件和马氏贝的活动与管理》、《九种大型珍珠贝的珍珠养殖法》等多篇论文。1978年,熊大仁当选为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1979年,湛江水产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湛江水产学院,熊被任命为教授、副院长、院长。他在1979年提出的“工厂化育珠”的设想,即在室内进行从培育亲贝到产出珍珠的全过程人工大规模养殖,并在研究室里开展试验,到得了初步成功。熊大仁还为发展祖国的珍珠养殖事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他曾多次举办珍珠养殖培训班,无偿地为各地珍珠养殖场培训技术人员。他经常深入到各地珍珠养殖场,传授新技术,以提高各场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使中国的珍珠产量和出口量不断增长。1980年,中国珍珠的产量和出口量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位。熊大仁把中国建成“珍珠王国”的理想变成了现实。1981年9月9日因心肌梗塞在湛江逝世。
2、邓陈茂:大力培训和推广本地珍珠养殖
邓陈茂,广东徐闻人,1976年毕业于湛江水产专科学校水产养殖系。其后一直从事珍珠科研工作长达30多年,曾参加和主持国家、省、市重点科研课题10多项。邓陈茂长期主持珍珠科研工作,他负责的“生产性大珠母贝人工育苗”项目,经广东省高教厅验收,产量居国内首位。1990年-1992年主持科研项目“马氏珠母贝的术前处理试验”获得成功,珍珠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提高52.3%。多年来,他深入生产第一线,做技术推广工作,为提高湛江海水珍珠产量(全国第一)做出重大贡献。后主持湛江市重点科研项目——988科技兴湛计划项目“建立企鹅珍珠贝养殖示范推广基地”。1999年《海水珍珠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贝类学会理事、湛江市珍珠协会会长、主要从事海水珍珠养殖研究。出版专著《南珠养殖和加工技术》、《海产经济贝类及其养殖》,主持编制广东省地方标准《马氏珠母贝养殖技术规范》6个标准,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曾先后担任湛江水产学院珍珠研究室副主任、珍珠试验站站长、湛江海洋大学珍珠文化与展览中心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珍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3、尹国荣:本地深水养殖珍珠倡导者
尹国荣,广东雷州人,1957年生,广东省雷州市流沙镇流沙村民委员会农民,中共党员。他带领村民发展深水养殖珍珠取得成功,使村民走上致富道路。为开发珍珠新产品,他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创办了珍珠新品种试验场,成功培育出10多个贝类新品种,尤其利用澳大利亚黑蝶贝的人工育苗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成为生产经营中国海水珍珠的龙头大户和“珍珠大王”,每年为国家创汇300多万美元,上缴税收200多万元。积极回报社会,十多年来为教育事业、乡村道路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资助困难户、五保户等共捐款300多万元。先后被评为湛江市、广东省劳动模范。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自上世纪的90年代以来,湛江地区的海水珍珠贝苗年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海水珍珠(南珠)年产量约占全国约占70%,海水珍珠年加工、销售占全国70%以上。这是徐闻县一珍珠加工场内工人正在进行珍珠初步加工


4、谢永新:全国首创池塘养珍珠
谢永新,广东徐闻人,全国最大珍珠养殖企业广东岸华集团公司创建人。从事珍珠养殖四十年的谢永新,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是拥有资产3个亿的珍珠养殖企业岸华集团董事长、湛江润华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但一场金融风暴使他损失惨重,一时间负债累累。但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位珍珠养殖大王可以卷土重来,并又重新把精力投放到老本行—海水珍珠养殖和加工上,2007年谢永新大胆尝试在废弃虾塘中养殖珍珠。经摸索实验,把上百万株珠贝放进了池塘。采用悬浮瓶吊养珍珠贝的方式,先在厂房内的水池里对珍珠进行培育,10天后再放进池塘,避免了风浪对刚插核的珠贝的影响,珠贝成活率可以达到80%至90%,提高了三四成。还建立一条完整的系统工程:从母贝的筛选,到珠苗的孵化、培育、插核后的“静养”,直到提供作为珠贝饵料的藻类和微生物养育池等等,各环节科学紧扣。这种池塘养殖海水珍珠,既高效优质,又生态环保,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种全新尝试。这对提升南珠品质大有裨益。
三、湛江珍珠产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自上世纪的90年代以来,湛江地区的海水珍珠贝苗年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海水珍珠(南珠)年产量约占全国约占70%,海水珍珠年加工、销售占全国70%以上。拥有珠核厂2间,珍珠项链、耳环加工厂54间,珍珠壳粉加工厂56间。可见,湛江--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南珠中心。但珍珠产业近年来又是一个让湛江人困惑的产业,特别是经过2007年的那场大水灾后,湛江的珍珠产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然而,湛江人振兴南珠的信心没有被淹没。现在湛江的珍珠主要集中于雷州市和徐闻县,现在两地就有10个乡镇6万多人在从事珍珠产业。两地的珍珠养殖面积超过6万亩,年产珍珠20多吨。其中流沙珍珠2005年申报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成功。
(一)养殖状况:一直以来,雷州、徐闻两地的海水珍珠养殖业形式大多以个体为主,且限于沿海的浅海区域养殖。由于缺乏指导性的规划管理,科技投入不足以及受珍珠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而且为了利益,一部分珠农甚至违反客观规律,提早收珠,造成珠层簿、质量差;另一问题就是养殖密度过大,雷州半岛的流沙湾1968年平均每植贝1万只可获7毫米以上的珍珠50千克,至1996年每植贝1万只平均才收珍珠0.5千克,只有原来的百分之一。无政府状态的高密度养殖,造成生态失衡,珠质下降,影响声誉。
(二)加工状况:湛江的珍珠加工,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比较落后,基本没有什么加工业。目前湛江尚无权威的珠宝鉴定机构,给部分唯利是图者以可乘之机。因此以次充好,以假当真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销售状况:由于品牌意识薄弱,宣传跟不上,湛江南珠的知名度很低。很多人只知道北海是南珠产地,而不知自古以来南珠就出自湛江。另外,湛江的珍珠虽然产量大,销量也大,但没有一个专业市场,甚至连一家象样的珍珠商场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深感遗憾。
四、湛江珍珠未来的发展方向
湛江珍珠产业历经沧桑和阵痛,从养殖到加工、销售,已着手全面推行健康发展规模。而且湛江珍珠产业发展引起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6月23日,广东省振兴南珠产业研讨会在湛江市举行。会上,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100余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探讨,为振兴湛江珍珠产业集思广益,积聚智慧,共同谋划今后一段时期振兴湛江珍珠产业的发展思路。而湛江珍珠发展目前面对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机,为了构筑湛江珍珠产业链,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督机构。湛江珍珠是要形成相关行业,政府非常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珍珠行业进行监督。
(二)推进湛江珍珠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珍珠产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养殖海域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本投入转变,珍珠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单纯注重养殖生产向注重生产加工流通并重转变。目前本地有一些模式较好,比如说徐闻县珍珠场早在几年前就创建起了“基地+公司+农户+科研单位”的新的生产模式。首先说服单干的珍珠农户统一在基地养珠,并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与销售服务,对因资金缺乏无法重新投资珍珠养殖的农户,提供资金支持。遇有珠农因生活困难急于开珠,便出资将农户的珠贝买下继续养殖。这样做极大的减少了珠农的养殖风险。
(三)加强湛江本地珍珠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建立珍珠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珍珠养殖、出口监管,规定珠层上市基本标准,对出口珍珠一律进行检测,并发放质量保证书及等级证书,凡不合格产品禁止流入市场。目前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珍珠协会等职能部门和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联系,制定了产品质量标准和珍珠养殖操作规程。目前,海水珍珠养殖全过程的技术规范标准已发布实施;《南珠质量评价标准》、《南珠颜色标准样品》、《南珠光泽标准样品》和《食品级珍珠(层)粉标准》等正在与海洋大学联合拟定中,努力争取申报为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
(四)依靠科技推进湛江珍珠的振兴。通过加大技术攻关和相关软科学研究力度,围绕创新养殖模式,开发新品种,切实加强珍珠产业应用研究。力争在湛江建立国家级珍珠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加强对珍珠产品的质量监控,并以此为龙头带动科技、科研等一体化建设,满足日益发展的珍珠养殖业的需要。
(五)建立起本地的珍珠加工基地。湛江珍珠产品想要打进国际市场,加工设备和技术必须进行大的改造,并且要通过加工珍珠创造出自己的品牌。珍珠全身是宝,湛江的一些地方近年来甚至通过加工珍珠的附加产品,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就是鲜活的事例,比如说以前珍珠贝壳被当成垃圾扔掉,大量的珍珠贝壳堆积在海边,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但徐闻县大井村由几个珠农合股出资建立2间纽扣半成品加工厂,珍珠贝壳可以加工成纽扣、提炼成珍珠粉、制成饲料、加工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和装饰品等,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据了解,一只贝壳一般可以切割出三粒纽扣半成品,这些加工出来的纽扣半成品,将被运往韩国加工为成品纽扣。剩余的贝壳则运到深圳提炼成珍珠粉、制成饲料、或加工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和装饰品等,大大提高了珍珠贝壳的经济价值。
(六)推进湛江珍珠体制机制创新。对珍珠养殖区进行合理布局、统一规划,严格控制海区养殖容量,加大现代南珠经营组织培育力度,引导成立珍珠专业合作社(团)组织,鼓励珍珠合作组织实行行业自律。近年来,雷州流沙就成立了珍珠协会,协调珠农的汗珠时间,互相进行监督,从而保证了珠贝吊养有足够的时间,加厚珠层,提高质量。其他地方应借鉴这一做法,各级政府应支持、帮助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
(七)加大湛江珍珠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从2000年起,湛江市先后举办了五届珍珠节,据统计,前五届珍珠节现场销售额达1800多万元,各珍珠公司与国内外客商签约金额达4亿元,成果丰硕。湛江珍珠历史悠久,再加上近几年珍珠节的成功举办,湛江珍珠更是声名远播。
今后建议继续加强对湛江珍珠进行宣传和推介。因为无论是从珍珠的产量还是从珍珠历史文化来看,珍珠在湛江都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品牌效应。对此,应该开展一系列的宣传和推介,让人人都了解湛江珍珠,支持湛江珍珠产业的发展。
在湛江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说明,今后湛江将科学规划珍珠养殖区,合理调整珍珠养殖布局,规范养殖行为,推广良种良法,创新珍珠养殖模式,加快珍珠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建设步伐,提高珍珠母贝养殖和育珠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抓好珍珠贝良种场建设,在徐闻、雷州建设1个国家级珍珠贝良种场、2个省级良种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养殖、加工、市场、技术服务、质检等完整的珍珠产业链,到2015年,珍珠产业中的二、三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产业形成规模,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生产总值较大提高。
“振兴湛江南珠,提升湛江珍珠的生产质量和效益,加快湛江珍珠产业转型升级,力争用5年时间重塑湛江珍珠品牌。”这是湛江人共同的声音!

主办单位:山东省海洋局    技术支撑:烟台直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主域名:chinaaquatic.cn    信息反馈QQ:100807000 100080036

水产商务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鲁ICP备1101661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