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 欢迎光临水产商务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闻评论  >  正文
渔业转型升级推进会—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渔业渔区工作总抓手
2018/2/10 12:18:14  来源:中国渔业数字报  作者:

2017年,全国渔业系统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中央“三农”决策部署,坚持“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总目标,牢牢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主线,着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渔业资源管理举措,巩固和发展了渔业的好形势。

总体上可以用“减量、增收、提质、平稳”四个关键词概括。减量,水产品总产量增幅回落2.7个百分点,捕捞产量同比下降4.7%。增收,渔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渔民人均纯收入18450元,同比增长9.2%。提质,产业结构逐步调优,二三产业发展提速,休闲渔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平稳,渔业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全年渔业船舶水上事故、死亡(失踪)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4.7%和45%,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99.7%。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持续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渔业绿色协调发展呈现新气象

五年来,深入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持续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大水面养殖和综合种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启动新一轮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组织划定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开展洞庭湖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创建29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402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3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800万亩。控制和调整捕捞业,启动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开展限额捕捞试点,坚持渔船双控制度,加快减船转产,共减船7767艘、功率46万千瓦。大力开展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实施史上最严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坚持和完善长江、珠江、闽江等重要水域禁渔期制度,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斑海豹、中华白海豚等4个保护(拯救)行动计划,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完成赤水河流域捕捞渔民退捕转产。划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67个,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64个,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及珍稀濒危物种超过1800亿单位。

持续加强监管治理

渔业安全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综合施策,着力抓好渔业生产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生生物安全。进一步强化部门监管和属地管理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持续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组织开展渔业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加强渔船和船用产品检验,规范渔业互助保险发展。创建平安渔业示范县90个、文明渔港17个,渔业船舶水上事故呈明显下降趋势。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相结合,持续开展“三鱼两药”整治,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9%以上,创建4个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建设,推动河鲀市场有条件放开。组织实施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在江苏启动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开展渔业官方兽医资格认定试点,未发生区域性重大水生动物疫情。

持续拓展产业功能

渔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

五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延伸渔业产业链,不断拓展渔业新功能。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8%,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认定27个国家级最美渔村、25个全国示范性渔文化节庆活动、477个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加强渔业品牌建设,先后涌现出潜江小龙虾、盱眙小龙虾、阳澄湖大闸蟹、三门青蟹、宁德大黄鱼等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渔业品牌。小龙虾、大闸蟹等水产品,带火一条街,兴盛一座城。推进“互联网+渔业”深度融合,用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渔业、提升渔业。

持续加强渔政执法

渔业规范发展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坚持依法治渔、依法兴渔。持续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打击电毒炸鱼等各类非法捕捞行为,全国共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3万余艘、“绝户网”90多万顶,极大震慑了违规违法行为。组织开展“亮剑2017”渔政执法行动,查处违规案件近1.5万件,处理涉案人员1.34万人,向公安机关移送2962人,成为中国渔政的一项品牌工作。加强远洋渔业规范管理,先后对78家企业、264艘远洋渔船和206名船长进行处罚,并将15名违规责任人员列入第一批远洋渔业从业人员“黑名单”。

持续推动渔业“走出去”

渔业开放发展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展渔业对外交流合作。全面参与7个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事务,与毛里塔尼亚、阿根廷、伊朗、塞拉利昂等国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中美、中欧、中俄等渔业合作进一步拓展。与越南联合开展北部湾增殖放流活动,与菲律宾开展水产养殖合作。远洋渔业产业规模和素质大幅提升,作业渔船达2500多艘,其中1300多艘进行了更新改造,总产量约200万吨,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水产品国际贸易保持高位运行,出口额、顺差连续五年稳定在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以上,稳居国内大宗农产品首位。

持续健全支撑保障

渔业综合发展能力有新提升

五年来,会同财政部推进渔业油价补贴政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实施了海洋渔船更新改造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启动国家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和大型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等重大建设项目,恢复对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支持,开展数字渔业试点,水产良种、渔港和渔政装备建设平稳推进。渔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审定58个新品种、297项渔业国家和行业标准,科技贡献率从55%提升到60%。积极推进产业扶贫,重点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大水面增殖业等六大行动,开展试点示范,打造渔业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过去五年,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主基调,渔业发展方针发生了转变,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针;发展目标发生了转变,由保供给重数量,转变为提质增效、减量增收;工作重心发生了转变,由重生产发展转为重生态保护;工作方法发生了转变,由片面追求快速增长,转变为转方式调结构重监管。这些转变是符合十九大精神的,体现了渔业渔政人的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

准确把握新时代

渔业渔政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系统部署,对渔业渔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系统谋划新时代渔业发展思路,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单,锲而不舍,接续奋斗,只争朝夕,扎扎实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加快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

作为渔业渔区工作的总抓手

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渔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渔业要按照20字总要求,全面对接、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要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着力点,不断发展渔业生产力,做大做强渔业产业。按照生态宜居的新要求,渔业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水产品,还要提供优美的水生态环境。促进乡风文明,要求注重传承渔文化,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加的休闲、度假和健康需求,提供更好的休闲文化生活。推进治理有效,就要创新渔业渔区管理,依法治渔,维护渔区稳定。实现生活富裕,就要不断提高渔业发展质量效益,实现渔民增收致富,提高渔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

把渔业生态养护得更美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十九大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美丽中国。要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加大近海滩涂养殖污染治理力度,继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治理,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维。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态系统的核心,渔业资源环境不美丽,就没有水域生态环境的美丽,美丽中国就是不完整、不充分的。要切实践行“两山”理念,保护绿水青山,还渔业美丽本色,再塑“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的景象,为人民提供更多清新美丽的渔业生态环境产品,使渔业成为渲染美丽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给党中央、给习总书记交上满意答卷。

要把质量效益作为提高

渔业核心竞争力的牛鼻子紧扭住不放

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走质量兴农之路。在全国农业工作会上,农业部提出要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质量效益是现代渔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渔业要强、渔民要富,产业发展的质量必须高、效益必须好。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确定思路、制定政策、落实工作的根本要求,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业,用加工业提升渔业、用休闲体验拓展渔业、用品牌建设做强渔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断提高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中

激发渔业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十九大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渔业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先行者,渔业最早放开、率先走出去,为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板。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渔业要继续发扬改革先行者的传统,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政策供给,不断激发改革创新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渔业现代化步伐。要继续做开放排头兵,持续深入走出去,参与全球渔业治理、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对表对标十九大

理清渔业渔政工作思路

按照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总体安排,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的任务也要分步安排,第一步,力争到2020年,渔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渔业强国。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渔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优质安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水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渔业对资源环境过度利用之间的矛盾。渔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很突出,主要表现:水产养殖业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不平衡,质量效益发展不充分;渔业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不平衡,生态保护不充分;养殖水域利用不平衡,深远海发展不充分;渔业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二、三产发展不充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不平衡,国际市场和资源的利用不充分。

面对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也要坚持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在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渔业渔政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不断创新发展机制,培育发展新动能,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完善管理措施,修复资源生态,防控发展风险,改善渔民民生,推动形成绿色高效、安全规范、融合开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渔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

以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水产养殖业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最鲜明的特点。这几年,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围绕去产能、增动能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在捕捞业上出台了很多制度和措施。接下来,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将是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绿色是水产养殖业的本色,但是,由于部分地区过度养殖,导致污染较重、产品质量存在隐患,引起社会诟病。养殖的大路货太多,有的养殖户辛辛苦苦养一年,到头连饲料钱都挣不回。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变革,走绿色发展之路,把过多的网箱养殖退出来,调整养殖结构,转变养殖方式,推广清洁生产,防控养殖污染,实现由粗放经营、单一增产向提质增效、绿色生态转变,增加绿色、优质、安全水产品供给。

第一要优化区域布局。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石,是水产养殖业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依据。目前,各地都在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定、编制生态功能区负面清单,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加快。去年底,农业部开展的渔业渔政综合督查发现,各地规划编制进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地方不够重视,工作进展明显缓慢。韩长赋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上两次对这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务必抓好落实。在组织领导上,要加强部署协调,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在工作进度上,要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并发布;在规划质量上,要避免抢进度、重产业、轻布局,编好养殖业发展的空间底图。

第二要美化养殖环境。养殖水域滩涂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一场产业革命,也是一场环境保卫战。要建立健全绿色养殖的制度体系,加强全程监管,提升养殖者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要以近海滩涂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集中开展养殖水域滩涂环境治理,全面清理非法养殖,治理网箱养殖污染,治理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尾水,推进达标排放。要科学确定养殖容量,节约利用资源,鼓励循环水养殖,探索建立轮养模式。要积极发展碳汇渔业、净水渔业,把水产养殖场建设成为美丽渔场、水上景观。在清理整治网箱养殖过程中,该减的要减下来,但是该留的也要留下来,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影响到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的,要合理补偿、妥善解决。

第三要调整养殖结构。针对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加强养殖品种创新,大力发展水产种业,培育绿色生态特色品种,调减结构性过剩的大路货,做到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要着力调整生产结构,在内陆推广池塘和工厂化循环水、大水面生态养殖、稻田综合种养和盐碱水养殖,在近海推广贝藻间养、立体生态养殖,在深远海推广深水网箱、大型智能平台养殖。要引导养殖水域、劳动力、资金、科技、装备等生产要素,流向深远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循环水养殖等领域,提高水产养殖全要素生产率。

第四要提升养殖品质。要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相结合,不断提升养殖水产品品质。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进一步完善创建内容,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加快水产配合饲料研发和推广,替代减少冰鲜野生幼杂鱼使用。要切实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入开展“三鱼两药”等重点品种、重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实施检打联动,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切实加强水生生物安全监管,强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支持渔用疫苗研发推广,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试点,从源头控制疫源疫病传播。

主办单位:山东省海洋局    技术支撑:烟台直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主域名:chinaaquatic.cn    信息反馈QQ:100807000 100080036

水产商务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鲁ICP备1101661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