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 欢迎光临水产商务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水产业发展中心多举措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2020/8/4 15:54:34  来源:东平县水产业发展中心  作者:
稻渔综合种养是当前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新时代加快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最具活力、潜力和特色的产业之一。东平县稻鱼综合种养位于东平县南岸商老庄乡境内的州商公路两侧稻田养殖区,涉及大安山、新光、八里湾等村庄6个,水源丰沛、水质清新、环境配套、无工矿企业污染,十分适宜于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培育地方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20年4月底,东平县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0.1万亩,全部为稻虾养殖。截止2019年底,稻渔综合种养水稻总产量715000千克,总产值700万元;水产品总产量70000千克,总产值450万元。规模以上稻渔综合种养主体1个,其中平原地区500亩以上种养主体1个。目前全县具备加工、旅游、餐饮等融合发展业态的稻渔综合种养主体1个,创建了水稻品牌1个,水产品品牌1个。

二、十三五以来主要做法

“十三五”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经过新一轮高效发展,我县传统的稻田养殖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稻渔综合种养,种养面积、产量快速攀升,发展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一)品牌建设

2014年-2015年,积极培育优质渔米品牌,引导扶持经营主体打造知名品牌,申请了“安山大米”绿色食品认证,把稻渔综合种养的“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理念融合到产品设计和品牌包装、营销中,扩大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米、水产品的知名度,有效提升了产业品牌价值。

(二)创新经营模式

因地制宜,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将种养、餐饮、垂钓、农事体验融为一体,实现标准化种养、有机稻米/水产品加工、创意农业体验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于一体,助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龙头企业培育和示范区建设

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农户将承包经营土地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向稻渔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提升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区域性优势产业。

主要培育了山东绿州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建立完善了稻渔种养苗种供应、生产管理、流通加工、产品销售等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制定了科学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制定了科学的稻虾生产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措施和养殖技术规程及养殖田间工程建设标准。苗种购进、病害防治、养殖管理等都有专人负责。苗种供应企业都具备相关资质,每批苗种必须通过检验检疫,严禁劣质、病弱苗种进入示范区。养殖生产严格按照“五项制度、两项登记”进行日常管理。建立完善了生产日志制度、水域环境监控制度、产品标签制度以及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和销售记录等。同时依托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积极发展大米、稻虾加工、销售、创意农业体验、休闲旅游、餐饮服务等二三产业,形成了示范区规范完整的产业化运营机制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了“山东省绿州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八里湾稻虾套养基地”。

三、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东平县商老乡八里湾稻田套养万亩小龙虾项目起步于2012、2013年,单作水稻大米产量在480-510公斤之间,市场价格在1.8-2.2元之间,除去耕作机械、种子、肥料、管理用工等投入,亩均利润在1000-1100元。2014年、2015年,申请了大米绿色食品认证,不用化肥,施用牛粪和农家肥,推广秸秆还田,鱼稻共养推行生物饵料,综合收入显著提高,到2016年,做了与同等条件下单作水稻亩均利润比对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平均亩产稻谷715公斤,加工大米400-500公斤,市场售价16元/公斤,亩收入7000余元。稻田小龙虾70公斤,产值4500元,亩均产值11000元,扣除种苗、饵料、管理用工等投入3800元/亩,利润在7200元。比单作水稻亩均增收6200元。

(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

稻渔综合种养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占比不高,多以一家一户经营为主,且连片规模少。由于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一是导致粗放式种养占主导,生产及管理成本高,缺乏规模效应。二是经营主体分散,难以在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形成合力,对种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等均构成制约,尤其是难以形成品牌,产品优质优价无从体现。此外,田块面积越小,稻田开挖沟凼面积越容易超出标准,偏离以渔促稻的发展原则。

2、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缺乏长远规划和支持

由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涉及面广、部门多,各个部门在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资金安排、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难以形成合力,导致稻渔产业发展规划与乡村旅游等其他产业发展规划契合度不高、适用性不强,跟不上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在资金扶持方面,相对于稻渔综合种养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仍显不足。此外,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除田间工程建设外,路、水、电、交易市场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提升改造。

3、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一是种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多样化的养殖对象和技术模式相比,适宜稻渔综合种养的专门的水稻品种严重缺乏。水产苗种供应及质量问题日益凸显。以小龙虾为例,目前稻小龙虾种养多采用稻田原位繁殖,自繁自育,造成个体小、抗病性差等问题。二是由于理论研究的缺乏,现有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基本是建立在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制约了技术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由于稻渔综合种养是一项涉及水产、种植、农机、农艺、农经、农产品加工等多方面技术融合的系统工程,通晓多领域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十四五发展思路

我县尚有近万亩面积可以实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十四五期间,我县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0000亩,建设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一个,加速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加工流通体系的建立和休闲渔业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为新农村建设、产业扶贫及乡村振兴建立产业基础。

(一)做好产业规划及政策扶持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探索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等战略要求,在全面分析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确保产业有序发展,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三产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政策方面,一是积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等项目相结合,打造示范典型,引领产业发展。二是充分认识稻渔综合种养在精准扶贫中的巨大潜力,积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地方政府扶贫、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抓手,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三是积极争取农业领域各项金融政策向稻渔综合种养倾斜,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品政策性保险、小额信贷,为稻渔综合种养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提高抗风险能力。

(二)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技术集成推广

根据稻渔综合种养稳粮增效、节肥减药、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特点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稻渔综合种养生态机理、技术模式优化创新研究,完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规范与标准体系。以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效率、促进传统稻渔综合种养向高质量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转变的支撑和动力。建立“科研、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工作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和种养户种养水平。因地制宜地推广适合本地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和品种,大力培育高素质乡土人才,发挥乡土人才的“技术员”作用,及时解决种养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发展社会化服务力量,创新技术服务模式,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为种养户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围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和示范,培育一批以掌握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为主的复合型人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

(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重视经营主体培育

进一步整合稻渔综合种养生产资料供应、经营管理、产品加工、品牌营销等产业链各环节,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有效链接和延伸,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多元共赢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机制。坚持产业联动,鼓励渔米产品加工业、餐饮业发展,支持稻渔相关电子商务、冷链物流体系、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稻渔文化开发休闲农业、举办节庆活动,促进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鼓励农户将承包经营土地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向稻渔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做大规模,推进产业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牌化经营,提升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区域性优势产业。结合国家级、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典型示范基地,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四)强化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

以市场为导向,发扬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特点,积极引导经营主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参与稻渔品牌创建,把稻渔“优质、生态、无农残”理念融合到品牌宣传、产品包装设计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强化源头、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导地方政府打造水产品、优质稻米区域公共品牌,引导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主流媒体、重要展会、重点市场开展强势宣传和多层次推介。大力发展稻渔产品电子商务,拓展产品营销网络,提高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知名度和综合效益。

(五)推进标准建设,规范产业发展

在全面分析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明确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推动主导技术模式升级,完善田间改造、水稻栽培、水肥管理、病害防治、绿色防控、土壤保护等重点技术环节,形成适宜各地的标准体系。持续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与稻渔综合种养相关的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建立稻渔综合种养重大疫病监测预警及土壤、水质监测系统,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逐步建立区域公共品牌的共建共享机制,搭建产销一体化平台。(出处:东平县水产业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山东省海洋局    技术支撑:烟台直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主域名:chinaaquatic.cn    信息反馈QQ:100807000 100080036

水产商务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鲁ICP备11016616号-4